西城花船
西城花船在街头表演。资料图片
西城街道为南川文化发源地,公元110年左右,东汉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书法家尹珍就曾在尹子祠开堂讲学,清朝年间建的龙济古桥、文峰塔、回澜桥等古迹都是南川文化的代表。西城“花船”也是南川民间文艺的重要代表之一。
所谓“花船”,就是用竹子篾条先扎成船型架子,中部呈船样,顶部为轿子顶,下有四脚,四周围上不同的彩色绸缎布,粘上大小不等、颜色各异的花朵,故为“花船”。
摇花船是一种汉族传统民俗活动,又叫作“划旱船”“采莲船”。一些地方节日庆典时还有摇花船比赛的习俗,故又叫“赛花船”。据记载,“赛花船”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船上竖宝伞,挂彩旗,参赛的船均是小巧玲珑,油漆一新的艄船,故名“赛艄船”。摇花船是常在春节、元宵时进行。
展开剩余68%一支花船队伍一般由10人组成,花船的前面一人叫“渔翁”,船后一人叫“艄公”,船中一人叫“车么妹”,船的两边各有两人或三人叫“船夫”。此外,还有两人打锣,一人领唱。“渔翁”是整个表演的主角,十分重要,直接决定表演的好坏。“渔翁”在花船队伍中领头,需有极佳的口才和表演技巧,既要有各种滑稽动作取乐观众,又要能随机应变回答观众的各种提问。
旧时花船队上街走家串户,给大户人家、商铺拜年,恭贺新喜等,往往引来数百人围观。一旁观众会故意提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让“渔翁”难以回答。大户人家主人的条件向来是表演让主人满意才会给礼物。队伍就在大户人家的门口停留许久。礼物一般有压岁钱、年糕、团圆糕、果品、糖果甜点、旧衣物等等,甚至有时表演让主人高兴,可以由表演者开口索要其他礼物。
西城花船源于的沿塘,经常出现在乡间红白喜事、搬家、庆典等场合,自上世纪60年代后逐渐冷落。直到2002年,才由沿塘小学退休教师龚天树发起重建,后由同校退休教师程先全完善组织,在组建花船队的同时,又组建了腰鼓队、莲宵队,成立了一支近30人的民间文艺队伍。
花船具有特定的唱词调子,其调为:“哟喂哟,哟喝哟,呀喂子哟”,帮腔的紧唱“划哟”。表演时,由唱词的角色喊:“开船啰”,其他演员说:“来啰”,同时,锣鼓敲了起来。三通锣鼓后,接着唱词一唱,花船就划起来了。
花船的唱词没有固定的内容,喜事、贺生、庆典、乔迁,都是一些恭维语言,丧事则是多用悼词之类。划花船主唱角色可随机应变,即兴发挥。
在如今的西城花船表演中,常常有自编自创的《花船辞》。比如:
花船划到南川城,艄公号子吼起来;
南川旧城换新貌,高楼入云遮住天;
内外污染早消逝,全城空气真新鲜;
街道笔直宽又平,车辆穿梭丛林间;
悠悠河水城中过,河岸两边有护栏;
市民最爱体育馆,早晚健身娱乐还;
高速车辆马龙般,招商引资第一关;
铁路高速贯南川,辐射周边武陵黔;
广场休闲人如海,坝坝舞蹈欢歌旋;
街道重整换新貌,行道都是透水砖;
街灯闪亮既节能,光亮明净又低碳;
花山九鼎公园美,永隆新城更醉人;
鸟语花香好去处,游人个个赛神仙;
南川优美似西湖,你若不信逛一圈。
西城花船队现有10多人,老、中、青皆有,程先全是传承人,他们自编唱词,自做花船,活跃在西城片区和南川其他地区,使这一民间文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来源:区文化旅游委、区文化馆(区非遗中心)
编辑:李灵玲
责任编辑:胡建
值班总编:邓伟
总编辑:张仁俊
发布于:北京市场内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