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架B-2隐形轰炸机,在超过百架战斗机的掩护之下,借着夜色的掩护,针对伊朗的三处核设施发射了十四枚GBU-57巨型钻地弹。随后,特朗普迅速宣布“行动圆满成功”,“已彻底摧毁”伊朗的核设施。然而近期,五角大楼内部机构披露的一份绝密情报却揭示,美军对伊朗核设施的这次袭击并未能如愿达成预定目标。
该消息经美媒揭露后,激起了特朗普总统的强烈愤怒,他严厉谴责美国有限新闻网与《纽约时报》散布“虚假报道”,污蔑了他指挥的“史上最成功的军事行动”。特朗普重申,伊朗核设施“业已完全毁灭”。特朗普的怒火不难理解,毕竟美媒的揭露无疑是对他的直接打脸。然而事实表明,此番美军的远程空袭“仅仅空响了一炮”,否则以色列也不会在停火协议后“追加攻击”,企图继续战事,这显然是因为原定目标未能达成。
相较于特朗普的怒火中烧,伊朗民众在伊以停火协议逐步落实之际,纷纷走上街头,参与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集会”,共同欢庆“针对以色列所取得的胜利”。有观点称,伊朗仿佛“汲取了印度的某种风格”,开始将庆典融入庄重场合,对此我们难以赞同。诚然,印度素有战败而不肯承认之例,但此次伊朗无疑是“笑至终章”——美以两国既未摧毁伊朗核设施,也未炸毁其浓缩铀储备,且德黑兰迄今未接受任何不公条款,这无疑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卫国战争”胜利。
因此,这场长达12天的对抗,以伊朗的胜利告终,以色列落败,特朗普愤怒不已,而中国人民则露出了笑容。我们的笑意源自于,至少在短期内,伊朗得以保全,美国未能完全主导中东局势。只要局势的棋局尚未落定,就仍有变数。不过,有两点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一来,切莫轻视美国介入地区纷争的决心与能力。特朗普常被冠以“和平总统”之名,但一旦决定采取行动,他便如同“狮子捕兔”,全力以赴,毫不保留。
将来我们可能不得不采取“非和平”方式来完成统一,而美国的态度至关重要。在特朗普指挥“午夜之锤”行动后,卡内基和平基金会的资深研究员孔适海(Isaac Kardon)便警示,未来美国完全有可能在台海或南海采取类似行动,只需出现一位比特朗普“更勇于面对战争,更愿意承担风险”的领导人。毕竟,“大规模动用武力”已是美国“公开讨论的备选方案”。
针对美军此次空袭伊朗核设施所展现的诸多迹象,诸如战术伪装、120余架战机包括B-2、F-22等型号的协同行动,这仅仅旨在打击伊朗核设施吗?诚然,此行动并未致使伊朗核设施彻底瘫痪,但其终极企图,或许在于在力图毁灭伊朗核设施的同时,更向中俄,特别是中国展示其肌肉力量,意在警示中国:美国具备在极短时间内迅速集结强大军事力量的能力,并能对特定目标实施突然且极为精准、高效的打击。因此,我们绝不可轻视美国在台海、南海采取军事行动的决心与能力。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另一点是,为何美国在针对伊朗的军事行动上遭遇了失败?值得注意的是,台当局同样效仿伊朗的做法,为了阻挠两岸统一,已在中央山脉、台东石子山、台北鸡南山等地,通过山体开凿建设了佳山基地、志航基地及衡山指挥所。此外,2009年,台当局还着手实施了“重庆14号工程”,旨在将桃园、台中、高雄、花莲这四大作战区的指挥中心转移至地下。
故而,未来如何有效摧毁那些隐匿于地下的军事据点与指挥中心,显得尤为关键。即便美国动用了14枚世界顶尖级的钻地炸弹,也未能撼动伊朗的福尔多核设施分毫,这不禁让人思索:我们的东风钻地弹,是否有十足把握穿透岛屿内部的地下军事基地?除东风导弹之外,我们是否还握有其他能够有效摧毁这些地下设施的方法?这些都是亟待解答的重要课题。
总而言之,特朗普对伊朗的空袭行动最终“徒劳无功”,我们在旁观之余,更应深思,未来若遭遇类似情境,我们应如何应对;同时需考量,一旦我们面临武力统一的需求,美国是否会“横加干涉”。
场内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