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艘军舰是国家工业体系的“重型答卷”,那美国的星座级护卫舰,可能就是那张写了一半、涂改无数、却始终交不出去的考卷。它曾被誉为“美军护卫舰的新星”,如今却变成了一艘“只闻其名,不见其舰”的拖延之作。在造舰这件事上,美国的表现让人越来越像在看一场慢动作的悬疑剧,背景板上写着四个字:“印度病”。
“印度病”是个颇具象征性的词,源自人们对印度一些大型工程项目“计划宏伟、流程复杂、执行乏力”的刻板印象。
如今,这种症状正在悄然感染美国军工体系。尤其是星座级护卫舰的命运,简直像是被这场“慢性病”复制粘贴了全过程——设计改来改去,建造拖拖拉拉,预算超得离谱,工人像蒸发了一样找不到。
星座级护卫舰的闹剧,恰似一面照妖镜,映照出美利坚帝国的黄昏。要理解美国造船业怎么走到这一步,我们得从头开始聊聊星座级这艘“命运多舛”的舰。
设计改到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
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拿别人写好的PPT模板,想着“我只改一点”,结果一小时后变成了一个完全不认识的版本?美国海军造“星座级”护卫舰,大概也是这个路子。
原始的“星座”级设计,出自意法联合开发的FREMM护卫舰,是个在国际上已经服役多年的“模范生”。意大利人都造到第十几艘了,美国本想着直接“买来改改”,省心省钱。
结果,“买来改改”很快变成了“买来重做”。
他们换了雷达,选择更先进却体积更大的SPY-6,导致整艘舰的上层结构必须加固;他们改了推进系统,想要兼顾静音性与高航速,结果反而推迟了动力舱段设计;他们还加入了本土的战斗管理系统、电子战模块、反潜声呐和大片垂直发射单元等等一系列先进的武器系统。
结果就是,一艘原本“拿来即用”的舰船被魔改得面目全非,最终与FREMM的设计通用性从最初规划的85%,跌至不足20%。说它是FREMM的“表亲”都勉强,有评论说星座级“只有主桅杆的形状还有点像远房亲戚”。
更棘手的是,这种“边想边改”的模式,导致建造周期成了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项目负责人坦言:“我们不断接到更新指令,一边改图纸一边打地基,就像在沙滩上堆钢筋水泥。”
于是你看到的是这样一个滑稽场面:首舰“星座号”于2022年在芬坎蒂尼马里内特船厂举行了隆重的切割钢板仪式,但2023年年底其主甲板还没有完全成型。到了2024年年中,军方通报它的3D建模仍未冻结,很多关键系统连原型都未完成测试。
这类“基于成熟平台,重头再造”的行为带来的结果就是:图纸改不完、设备装不上、成本飙上天。
2024年首舰“星座号”动工,如今快到2025年,建造进度却不到15%。原定2026年交付,如今推迟到2029年成了“乐观估计”。5年的时间,搁在中国,估计福建舰的二号舰都快服役了。
造船厂的“中年危机”:人没了,技也丢了
美国入把希望寄托在“快速复制”的星座级计划,最终卡在了执行最底层——造船厂。
首先是人手问题。疫情之后,美国工业界普遍出现技能工短缺,而造船行业受创尤甚。焊工、电工、管道装配技师这些岗位要么没人干,要么干一阵就跳槽。据五角大楼内部简报披露,星座级建造早期,负责星座级护卫舰计划的工厂一线技工缺口高达400人。
造船厂不得不紧急培训新人,甚至将部分新兵直接投入关键工序,结果质量不过关,返工严重。
造船工匠的断层背后,是美国长期忽视蓝领职业教育的结果。数十年来,美国中学和大学体系更偏向培养“知识型白领”,而制造业技术人才的供给则一路下滑。难怪如今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说:“我们需要产业工人”。
但这一切问题的总根源,不能忽视美国宏观经济对制造业的长期打击。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是一次实质性的重创:美国大量资金在危机后流向了收益更快的虚拟金融和科技产业,制造业和重工业则被严重边缘化。
据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统计,仅在2000至2010年间,美国制造业失去了将近550万个工作岗位,而其中与造船相关的制造岗位占比超过7%。
国际造船业随之出现断崖式变化。2008年之前,美国船厂尚能维持一定战时产能的惯性,但到了2012年,除海军订单外的商船建造几乎归零。
技术投资也急剧缩水。2010年代美国海军曾拨款20亿美元用于新型造舰技术研发,但大部分被分散用于小型研究机构与流程优化项目,鲜有落实到自动化产线与技工培训中。
所以美国造船厂的问题,不是突然发生的“技工短缺”,而是过去20年逐步金融化、去工业化的结果。没有人愿意做蓝领,也没有人有耐心去做一个慢工细活的造舰工程师——当华尔街一年能让你赚到工厂三十年的收入时,又有多少聪明人愿意蹲在甲板下焊一整天钢板?
再看技术水平。美国造船业曾在冷战时期辉煌无比,但冷战结束后,军用船厂大量转型或关闭,留下的生产链条碎片化严重。负责星座级建造的船厂内部仍在使用部分上世纪70年代的老旧设备,自动化程度远低于中日韩三国的船厂。
模块化组装推进缓慢,大量零部件靠手工对接。一位从事造船30余年的工程师坦言:“我们没有现代化流水线,有的只是靠经验维持的作坊式拼接。”
更令人忧心的是:美国军舰建造项目之间没有形成“经验积累”的闭环。一艘舰还没造完,设计又换了;刚培训出来的技工,项目一停就流失。技术断代、人才断档,使得星座级成了“造船厂的独生子”,既无兄弟可学,也无人教养。
印度人虽然造舰“慢工出细活”,搞出各种幺蛾子,但起码如今的印度国力处于上升期,各种新型战舰不断地在船台上开工,印度的造船业在不停地进步。而美国则在加速退步。
这种“中年危机”其实也是一种“结构性失忆”。美国造船产业曾引以为傲的“战时建造效率”——比如二战期间的自由轮计划,在几天内就能下水一艘商船——如今早已被体制内的流程迷雾所吞噬。
烂尾的时间,膨胀的预算,空转的流程
项目管理一塌糊涂,是星座级“印度病”的典型症状。
从国会拨款,到海军订制,再到船厂执行,美国的军舰建造涉及的审批流程堪比“宫斗剧”:每一级都要评估、修改、再审定,动不动就走一圈意见征询,谁都不敢背“超支”或“延误”的锅,结果就是——啥也没干成,时间倒是过去了三年。
很多流程不仅冗长,而且极其官僚化。以一个典型场景为例:当某项新型雷达系统被提议安装时,需经过技术验证委员会、安全评估办公室、预算审核小组、项目风险审查会和海军作战司令部等多个机构审批。
每个环节都需要文件、会议纪要、技术咨询和“专家意见”,一套流程走下来,往往需要六个月以上的时间。这还没算上中间“建议修改”或“暂缓决策”带来的折返跑。
设计层面的反复同样令人抓狂。某型号的推进模块在设计完成后,突然因为“噪音指数略超标准”被要求重做,结果整个动力舱段重新设计,拖延至少九个月。
而另一个通信设备系统,在原定设计后被某部门临时追加了“冗余备份链路”的要求,导致线路走线需重排,原先焊接好的电缆全数拆除再接装。官僚决策导致的小动作,放到万吨级舰船上,就是数百万美元的成本飙升和数月时间的无声流失。
预算方面则是“糊涂账”。星座级原定单舰成本在10~12亿美元之间,但目前首舰已经冲上了16亿还没完工,关键是——没人说得清这多出来的钱具体花到了哪。
美国国会问责局在2024年的专项报告中就指出:整个星座级项目没有建立有效的“基线成本跟踪机制”,项目各模块的费用缺乏透明度,合同执行中的“变更费用”无法在预算中实时反映。这种“边花边改”的体制,直接打乱了所有成本控制节奏。
空转的流程不仅仅浪费金钱,还严重打击士气。许多造船厂员工表示,他们频繁接到“暂停当前任务,等待新指令”的通知。
有一位参与船体建造的焊接技师曾自嘲说:“我在这条船上工作了十八个月,但每天真正焊接的时间只有三个小时,剩下时间都在开会、搬工位、等上级发话。”如此反复,导致技工流失率居高不下,项目团队长期不稳定,进一步削弱效率。
帝国黄昏的注脚
全球海军建造能力此消彼长,星座级这艘“缓慢爬行”的船,正好暴露了美国在新一轮海军竞赛中的被动处境。
中国的054系列护卫舰已经量产超过40艘,平均每艘从开工到下水不超过30个月。中国的船厂拥有高度模块化、流水线式建造能力,甚至可在不同基地同步生产舰体不同部分,再合体组装。
再看土耳其、韩国等新兴海军强国,也都在稳步推进各自的护卫舰建造项目,周期短、性能全、成本低,逐渐成为“世界造舰性价比之王”。
而美国这边,一边高喊“恢复造舰工业”,一边连个护卫舰都拖三五年,最后还可能被国会砍单。
2024年,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如果不从流程制度上进行手术级改革,美国将失去对关键舰艇产业链的控制力,甚至面临严重的建造断代。”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星座级护卫舰的失败早已超越军事范畴,成为美利坚文明走向衰退的象征。当五角大楼还在为下一艘航母的命名争吵时,中国船舶集团的工程师们正在调试下一代全电护卫舰的电磁炮系统;当美国铁锈带的工人们在失业救济金中麻木度日时,中国江南造船厂的焊接车间里,年轻技工们正用激光焊机在舰体上镌刻属于这个时代的勋章。
这是两种文明模式的对决:一种将工业视为资本增值的工具,最终在金融泡沫中失去制造实体;另一种将制造业视为文明存续的根基,用几代人的坚守铸就大国重器。星座级护卫舰的锈迹,是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墓志铭;而054B舰艏的浪花,正为人类文明的工业叙事书写新的篇章。
美国造船的问题,绝不是某一型舰船失败的问题,而是它所代表的文明底座的松动。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或许还能依靠技术余晖维持海上威慑,但工业血脉的干涸,人才系统的老化,以及治理机制的空转,注定让这艘帝国的战舰,在风浪中摇摆愈加激烈。
历史终将证明:当一个国家的精英阶层热衷于在金融衍生品中做空自己的未来,当它的年轻人不再相信劳动创造价值,那么即便拥有全球最庞大的军费,也造不出一艘合格的护卫舰。因为真正的大国重器,从来不是资本游戏的产物,而是一个文明对实业精神的信仰图腾。
场内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