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抡起那个打油锤呀,嘿哟… … ”8月24日清晨,在石台县横渡镇鸿陵村的田埂上,石台民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著成与他的徒弟丁霙身着朴素的农家服饰,一边演唱石台民歌《汗水换来丰收年》,一边模仿打油、农耕的动作。
这样沉浸式的排练演唱,是杨著成对石台民歌传承方式的创新。40余年来,杨著成传承守护石台民歌,倾力抢救濒危民歌曲目,努力让这一非遗项目重现活力。他也因此获评今年7月份“池州好人”。
杨著成出生于石台县横渡镇鸿陵村的一个普通农家。“小时候,同村的长辈杨清辑经常在田间地头唱石台民歌,我一边听一边跟着学。”杨著成回忆起与石台民歌的初遇,眼中满是温情。那些或高亢或婉转的调子,藏着农耕生活的烟火气,早已刻进他的记忆。
展开剩余67%然而,近些年来,学唱石台民歌的人越来越少,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面临传承发展难题。1984年,杨著成进入石台县原兰溪乡文化站工作,在一次基层文化调研活动中,他对石台民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那些熟悉的旋律和质朴的歌词重新燃起了他心中对民歌的热爱。从那时起,他便下定决心要将这份乡土文化传承下去。他开始四处拜访老一辈民歌艺人,虚心向他们请教,不断汲取民间音乐的养分,逐渐掌握了号子、高腔、长腔等传统唱法。
为了让石台民歌走出大山,被更多人知晓,杨著成抓住各种机会、登上了各类舞台。2018年9月,杨著成参加首届“巴城杯”长三角民歌邀请赛,凭借《秋浦放排号子》获得最佳创编奖。2024年7月,杨著成被评为石台民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石台民歌,66岁的杨著成全身心投入到石台民歌的编写、创作、演唱以及授徒工作中。今年年初,杨著成走进石台县实验小学,开展“唱响石台山歌”民歌教学活动。他在课堂上向孩子们讲述石台民歌的起源和背后的故事,带领孩子们进行发声训练,从最基础的气息调整到发声技巧,耐心地指导每一个孩子,让他们体会到石台民歌的魅力,通过民歌了解石台的历史、风土人情。近年来,杨著成还积极参与文艺进敬老院、进景区、进社区等演出达600余场次。
“ 获评‘池州好人’,不仅是对我传承非遗工作的认可,也给予我继续前进的动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石台民歌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杨著成表示,今后会多学、多唱、多积累,深入乡村做好石台民歌的挖掘与保护工作,让更多年轻人接过接力棒,让石台民歌久唱不衰。
来源| 池州市传媒中心 记者:潘欢欢
发布于:北京市场内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