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如何判断五十年后的中国
1957年3月20日,在江苏与安徽两省以及南京军区党员干部集会上,毛泽东强调:“我国建设强盛之所需时间,据我推测,大约需百年时光。”
大约经过十几年,状况会有所改善;若历时二三十年,情形将更为乐观;五十载光阴,勉强可以称得上体面;若达到一百年,那将堪称非凡,与今日景象将截然不同。”
1961年9月,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蒙哥马利元帅时再度强调:“要在中国打造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五十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甚至更长时间。”
尽管这番“预言”源自一场“非正式会谈”,然而,毛泽东的言论并非无的放矢、敷衍了事。
蒙哥马利,这位闻名遐迩的西方军事统帅,凭借其在二战期间对抗法西斯的卓越贡献,享誉全球。毛泽东对他不仅了如指掌,而且心怀极大的敬意。
1960年六月,毛泽东细读了蒙哥马利所著的《一种清醒的作法——东西方关系研究》,并在书籍封面上用红铅笔留下了批注:“颇具趣味,实为一本必读佳作。”
此外,毛泽东亦提议刘少奇、邓小平、周恩来三位同志共同审阅。
本书由北京编译社依据伦敦柯林斯出版社于1959年发行的英文原版精心翻译,并于1960年3月由世界知识出版社作为内部出版物予以出版。
毛泽东不仅在批语上留下了他的印记,更在书名下方及“世界知识出版社”的名称之侧,细心勾勒出浓重的曲线,而针对“蒙哥马利”这一名字,他则画上了一道醒目的粗横线。
毛泽东的批语是在6月21日所撰。在此之前的一个多月,即1960年5月,蒙哥马利元帅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友好访问。
鉴于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对于当时的大多数西方人士而言,中国显得异常神秘莫测。蒙哥马利将军也不例外,他在那个时期对新中国持有敌意和猜疑的态度。
1958年——在蒙哥马利访问中国的前两年,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如此记录:“在远东地区,若论及那些令各国产生警惕的国家,中国无疑排在首位,而非俄罗斯。”
1960年,蒙哥马利在访问印度期间,一时兴起,渴望一窥他眼中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遂从新德里向北京递交了访问的申请。毛泽东对此作出批示,表示“非常欢迎他在适宜的时刻前来我国访问”。
5月24日,蒙哥马利抵达广州,并乘坐飞机于中午时分抵达了我国的首都——北京。随后,在下午时段,他依次游览了北京站、民族文化宫以及其他一些新兴的建筑。
25日,蒙哥马利观摩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滑翔机飞行及跳伞表演,并实地考察了北京第二棉纺织厂。
5月27日,毛泽东主席在上海亲切接见了来访我国的蒙哥马利元帅,并与之共进晚餐。席间气氛融洽,双方甚至畅谈下次会面的可能。
两天的访问彻底消弭了蒙哥马利原有的猜疑与敌意。在周总理主持的欢迎晚宴上,蒙哥马利明确表示,回国后将竭尽全力推动英国政府与新中国的关系持续友好,并郑重承诺:“我定当努力纠正西方世界对新中国普遍存在的误解。”
在1960年他首次访问我国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时,便敏锐地预见到,我国将在1963年或1964年成功跨越核武器的难关。
事实后续证明,他的直觉极为精准;1964年,我国成功引爆了首颗原子弹。
在探讨台湾问题的立场时,1960年5月28日,蒙哥马利元帅于上海举办的欢迎宴会上明确指出,就亚洲地区而言,台湾问题堪称一个重大的议题。
“身为一名理智的军人,我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信中国的政府设于北京,且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其地位不容置疑。”此类开明的政治见解、军事观念,以及战略与策略的思考,在《一种清醒的作法》一书中均有深刻的体现。
蒙哥马利在书中提及:“国家往往因政治动机而投身战火。当胜利的曙光已然临近,政治决策便成为了重中之重。那时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巧妙地指挥战争,以促成有利于实现和平的政治格局,从而结束这场冲突。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往往紧随和平之后;然而,事实亦然,和平亦可继战争而生。”
毛泽东阅读时圈画了内容。
末尾的两行文字,除了各自被划上横线外,还特别标注了一个大圈。在句子一旁的书页空白区域,还细心地画了两道粗重的竖线,使得这两句话在书页中显得格外醒目。
在后人探究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偶然发现这份阅读笔记,不禁忍俊不禁:“毛泽东在此处既画又圈,显然是对蒙哥马利的观点给予了高度关注与肯定。”
蒙哥马利一年后二度访华。
此次访问不仅持续时间较前次更为延长,而且涉足的地点亦更为广泛,对我国的认识亦愈发深入。自9月9日起,他依次踏访了包头、延安、西安、三门峡、洛阳、郑州以及武汉等城市。
9月20日,他重返北京,期间荣幸地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61年9月23日,毛泽东在武汉亲自接待了这位英国元帅,并与之共进晚餐。在此番会面中,毛泽东由衷地称赞这位英国元帅道:“我深感你极具开明。”这成为了毛泽东对西方将领的首次褒奖。
鉴于毛泽东先生需返回北京参与国庆庆典,此次会晤的时间因此并未持续太久。在交谈落下帷幕之际,蒙哥马利先生向毛泽东先生表达了他的感受:“与主席先生交谈,我深感启发,受益匪浅。我诚挚地期望能够在明晚再次进行深入的交流。”
毛泽东听闻此言,不禁略显遗憾:“明日我将启程离开武汉,赴往他地,但坚信,来日方长,我们定将再次相聚。”
蒙哥马利的诉求未能如预期实现,这不禁让人略感遗憾。
然而,凌晨四点的第二日,毛泽东毅然调整了行程,决意继续与蒙哥马利进行会谈。
蒙哥马利重返毛泽东的居所,与领袖展开了一场更为深入的对话。
两人的神态均显得悠然自得,蒙哥马利向毛泽东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在我看来,对于一个国家、一支军队而言,领袖的作用至关重要。人民并不总能明确知晓何种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因此领袖必须担当起决策的重任。”
毛泽东对蒙哥马利的看法持有异议,他轻轻摇头,沉思片刻后说道:“民众的意志乃至关重要,一旦人民对某个人产生信任,他们便会无条件地接受其领导与决策;反之,若失去信任,民众必将对其发起反抗……”
毛泽东的话语方落,蒙哥马利便忍不住接口道:“这恰恰与我之哲学相契合。胜利的获取,首要在于赢得众多民众的拥护。唯有当你赢得了周围那些为你效力之人的信任,方有可能实现更伟大的成就。”
蒙哥马利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闻名,而毛泽东则是一位深植于国土的政治巨擘和思想先驱。尽管他们的言论看似互为镜像,实则各自聚焦于不同的核心领域。
然而,这并未削减毛泽东对蒙哥马利的喜爱。正如毛泽东所说,蒙哥马利确实是一位极为开明的人物。
即便在1960年5月他首次踏上中国这片土地之际,他已敏锐地洞察到中国将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严肃地说:“中国,乃一个拥有辉煌前景的国度。”
面对此景,众人皆含笑不语,将其视为元帅惯常的交际礼节——不过是客套几句,无损大体。
环顾四周,蒙哥马利目光坚定,语气中带着自信的强调:“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必将成为一个拥有超过十亿人口的超级强国。”
“我们的目标在于构筑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体,而就我国当前状况来看,50年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或许需要100年,甚至更长的岁月。”
这是理智回应蒙哥马利的推断。
随后的讨论转入了销毁核武器的议题,蒙哥马利认为,此一行动的时机应当是在东西方之间的不信任和猜疑显著缓解,裁军协议得到切实落实,并且各国军队已从境外撤回,回归至各自的疆域之内时。
蒙哥马利曾言:“核武器的销毁,理应置于裁军议程的末尾,而非最先考虑的项目。”
蒙哥马利的观点,让在场的国家主席刘少奇听后不住地点头赞同。
继此之后,于1962年1月举行的七千人大会上,提出了“欲赶超全球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非百年时光不足以实现”的论断,该论断实则是对毛泽东先前预见的继承与发展。
逾半个月的访问,极大地增进了蒙哥马利与中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感。他由衷地表示:“中国人民现已牢牢掌握了自己国家的命运,他们团结而坚韧。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他们过去十二年里在国家建设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场内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