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种风物,
都是江苏山水的馈赠”
本周,苏超比赛继续,南京迎来主场。这次,南京不只是六朝古都,更是足球的焦点!你准备好为苏超的狂野呐喊,为金陵的足球热浪助威了吗?⚽🔥
别急,看足球前,循着江河湖海的脉络,我们先来聊聊南京的这道特色美味,主角就是TA!
南京:龙池鲫鱼
“龙池鲫鱼”是生长在南京市六合区龙池湖及周边水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鲫鱼。外形以头小、背高、体厚、鳞金、腹灰,且体表有光泽为特征,肌肉有弹性,煮制后肉嫩汤白、细腻爽口、回味微甘、气味鲜香。2021年,“龙池鲫鱼”经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展开剩余80%“宫廷贡品”一度濒临消亡
顾名思义,龙池鲫鱼原产于龙池湖。《六合县志》记载,龙池在城南五里,周围有十里,深有丈许,水味如泉,鱼鳞似梳,体大肉肥,为他地所无,价在鲥鱼之上。
早在明朝洪武年间,龙池鲫鱼就已成宫廷贡品。清朝雍正志载:鲫鱼生龙池者,大而优美,视为珍品。乾隆下江南品尝后赞不绝口。美食家袁枚《随园食单·鲫鱼》也记载:六合龙池出者,愈大愈嫩,亦奇。
然而近年来城市化开发,加之外来鱼种入侵,使龙池鲫鱼的养殖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由于过度捕捞,加上龙池湖中放生鱼类增多,生存空间被挤占,龙池鲫鱼的年产量从高峰时的9000斤,迅速下降至不足300斤,甚至一度难觅踪影。
为保护珍稀动物遗传资源,六合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启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培育项目,开展龙池鲫鱼“提纯复壮”工作,从龙池湖捕捞获得鲫鱼989尾,通过对体型、侧线鳞、DNA等指标的对比分析,最终找到纯种龙池鲫鱼124条进行培育。
经过资源抢救和精心培育,2019年,纯种龙池鲫鱼已繁殖近30万尾鱼苗,具有了一定的市场供应潜力,成功实现了地理标志资源的抢救,并最终通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实现了对珍稀动物遗传资源的强有力保护,护航区域生态发展。
好水养好鱼,提纯复壮后,龙池鲫鱼种苗就“落户”滁河边,每天“喝”着滁河水,“蓝藻杀手”白鲢担任“保洁员”、螺蛳化身“净水器”,“就这样,我们依然坚持10天左右换一遍水,夏秋时节甚至每隔3—4天就要换一次,确保它们‘住’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南京龙鲫水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邢志伟介绍说。
湖水清澈生活绿色宜居
今年3月,龙池鲫鱼增殖放流活动在六合龙池湖畔举行,约2万尾龙池鲫鱼苗种“坐”着专车赶来,相继跳进龙池湖。“龙池湖是龙池鲫鱼的‘老家’,我们从去年开始开展增殖放流,提升湖中龙池鲫鱼原种数量,增强亲本纯度。”六合区农业农村局畜牧水产科负责人说。
龙池湖,位于南京六合新城区内,宁通、宁连、宁扬公路六合交汇处,为江北地区的“生态明珠”。它是六合古城南门外的天然水域,湖面水平如镜,水面约500亩,池水至清,最深处可达几十米,旧志称其“深邃莫测,相传有神龙居之,因名龙池”。
临湖而立,但见粼粼湖面,阳光在水波的涟漪中跳跃,池边杨柳依依,芳草凄凄。
为更好展现龙池湖生态,龙池湖曾在2010年12月开展为期一年的龙池湖环境整治工程,又于2022年3月开展龙池湖水域整治工程,对龙池湖整体疏浚,开展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种植水生植物,修复湖泊生态系统,并启动活水工程,促进小龙湖与大龙湖的水体交换,增加水体自净能力。
通过整治,建成后的龙池湖形成“一心、两岛、三轴两环”的空间布局,以多方向的景观视线走廊组织整体景观架构,挖掘龙池湖的历史、人文、自然演绎精彩的水表情和湖岸景观。通过疏浚工程、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等一系列措施,扩大湖泊库容,改善湖泊水质,构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提升湖滨景观。
如今的龙池湖,旧貌换新颜,湖水清澈见底,湖畔清风习习,绿茵草坪反射熠熠光斑,来湖边散步和游玩的居民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感受水的灵动和滋润,尽情享受着绿色宜居的美好生活。
多元发展拓宽产业链条
六合区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推动龙池鲫鱼地理标志产业创新发展,在吸纳农户就业、提升农户收入的同时,还通过传承和弘扬地理标志美食来提升公众的获得感。
一方面,持续改善龙池鲫鱼主生存区域的自然环境,让龙池湖成为当地知名景点、民众休闲场所和野生龙池鲫鱼重要聚集区。另一方面,以文献记载为线索,重现历史名菜“龙池芙蓉鲫鱼”,使之进入百姓的餐桌,并成功入选南京市市级地标美食。同时,围绕美食地标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让更多的人在休闲旅游中感受中华美食的魅力。
一系列的措施,让龙池鲫鱼地理标志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龙池鲫鱼生存水域不断拓展,已从曾经的100多亩拓展至847亩,高品质水域呈不断增多趋势,龙池鲫鱼年产量达10万尾。龙池鲫鱼的经济效益也进一步提高,尾重6—8两的个体单价近40元,产业预期年销售收入超2500万元。产业链解决当地农民就业预期超200人,人均年新增收入超万元。龙池鲫鱼地理标志产业已逐渐成为当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力量。
六合的鲫鱼,是滁河与龙池湖共同孕育的水乡精灵,是千年农耕智慧与现代生态理念的温柔相遇。当鱼汤泛起乳白的涟漪,当渔民在夕阳下收起最后一网,这条鱼早已成为六合人生活的一部分——它游弋在寻常百姓的餐桌,也跃动在乡村振兴的蓝图里。
发布于:北京市场内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