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战场上,昂贵的精确制导导弹如果找不到北,那它跟一根会飞的铁棍没多大区别。乌克兰冲突持续了三年多,俄罗斯就遇到了这个尴尬的问题。他们自家的格洛纳斯(GLONASS)导航系统,在强大的电子干扰面前,时常会“犯迷糊”,导致导弹偏离预定轨道。
这就不单是技术问题了,直接关系到战场上的胜负。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人的评价,给出了答案。他就是俄罗斯航天集团的掌门人,尤里·鲍里索夫。他用四个字评价了中国的北斗系统:“后来居上”。这不仅仅是句客套话,背后是俄罗斯军工体系面对现实的无奈与抉择。
一个“技术官僚”的四字真言
尤里·鲍里索夫这个人,一辈子都在跟军工和太空打交道。他1956年生于苏联,从苏沃洛夫军事学校起步,一路读到防空无线电电子指挥学校,毕业后直接进了部队。他在莫斯科大学进修过数学,之后转入工业部门,从基层技术岗干起,一直爬到联邦工业署副署长,再到国防部副部长,最后在2022年7月15日被普京任命为俄罗斯航天集团的总经理。
他的履历决定了他的发言分量。在2023年3月的一场中俄合作会议上,鲍里索夫毫不避讳地指出,虽然全球所有卫星导航系统都在进步,但目前性能最好的,当属中国北斗。他认为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这句“后来居上”的评价,出自这样一位技术权威之口,分量可想而知。
“后来居上”的底气在哪?
鲍里索夫的评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实打实的数据。北斗系统2000年才起步,到2020年才完成全球组网。但它一出手就展现了惊人的实力。在轨活跃卫星数量达到48颗,远超GPS的31颗和格洛纳斯的24颗。
数量优势带来了质量飞跃。北斗的公共服务精度已经能达到1米级别,军用加密信号更是厘米级。相比之下,GPS的公共精度在3.5到7.8米之间,格洛纳斯则在5到10米。在战场上,这几米的差距可能就是命中与脱靶的区别。
更重要的是,北斗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抗干扰能力。采用多频信号体制,使其在复杂的电子战环境下信号更稳定。此外,北斗还有一个独门绝技——短报文通信。即便没有地面网络,也能发送类似短信的信息,这在军事通信和救援场景中,是救命的功能。
从纸上协议到战场实测
中俄在卫星导航领域的合作早就开始了。2014年双方签订谅解备忘录,2018年签署了政府间协议,为合作提供了法律基础。到了2022年9月27日,合作进入实质阶段,双方签约在对方境内互建地面监测站。
根据协议,俄罗斯将在中国的乌鲁木齐、上海、长沙建立北斗监测站,而中国则在俄罗斯的奥布宁斯克、伊尔库茨克和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建立格洛纳斯监测站。这种互建站点的模式,能极大提升两个系统的定位精度和兼容性,让信号切换变得无缝。
这些合作成果很快就在战场上得到了检验。据称,俄军在赫尔松地区反击“海马斯”火箭炮时,就曾使用北斗引导,成功摧毁了对方的发射车。工程师们将北斗模块焊接到武器上,经过耐寒测试后,发现其精度稳定在1米以内,优于格洛纳斯。在扎波罗热前线,苏-57战机在GPS信号被封锁的区域,也切换到北斗数据进行精确定位和投弹。
说到底,俄罗斯导弹能不能信任北斗,已经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必答题。战场的严酷现实,逼着俄罗斯必须寻找一个可靠的备用方案,而性能优越、合作深入的北斗,成了最现实的选择。这就像我们现在用手机导航,系统会自动融合GPS、北斗、格洛纳斯等多个信号源,哪个好用就用哪个,保证我们不走错路。
当然,军事合作远比民用导航复杂,涉及到数据安全和战略互信。但中俄之间不断延长的合作协议(已续签至2027年),以及俄罗斯在太空电子元件上寻求中国帮助的事实,都表明这种合作正在不断加深。鲍里索夫那句“后来居上”,不仅是对北斗技术的认可,更是对全球导航格局正在被重塑的精准预言。一个由GPS独霸的时代,确实已经过去了。
场内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